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养派生 食补胜药补·练功百病消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是一部源自唐代、闪烁着独特光芒的道家气功著作 。其著者幻真先生,乃是唐代一位神秘的气功家,其生平与真实姓名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,仅留传下这部精炼而深邃的修炼法诀 。据载,幻真先生可能于唐天宝年间得遇高人传授吐纳秘旨,遂将此经验与体悟著述成书,为后世留下了一套系统化的“服内元气”的完整修炼体系 。此法诀的核心,并非服食草木金石等外物,而是通过特定的呼吸、意念、导引等方式,吞咽、炼化、运行存于人体内部的“元气”,以达到调和气血、养护生命根本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要深入理解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的修炼法门,首先必须明晰其背后的世界观。此法诀建立在道家对“气”的独特认知之上,尤其是对“元气”的珍视。所谓“元气”,又称“内气”,被视为构成生命的本源能量,是父母赋予的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、自然清气相结合化生的根本动力 。人的生老病死,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元气从充盈到耗散的过程。因此,寻常人的生命轨迹是元气的不断外泄与消耗,而养生修炼的核心要义,便在于“逆炼归元”——即扭转这种耗散的趋势,通过各种方法节约、存蓄、增益并运用元气,使其回归到生命的本源之地——丹田。
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的全部法门,正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。它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,其中有天地、日月、风雨、雷电。例如,将鼻子喻为“天门”,是吸纳天地清气之处;将口喻为“地户”,是排泄体内浊气之所。这种比喻并非单纯的文学修辞,而是指导修炼者如何顺应身体内部的“天地规律”进行呼吸吐纳,若颠倒错乱,则会引致气机逆乱。同样,身体内的重要区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,如心宫被称为“中丹田”,是神明所居之处;脐下的气海区域则为“下丹田”,是储藏和化生元气的根本所在。修炼的过程,就是在这个内在的小宇宙中,实现风调雨顺、阴阳平衡、能量循环不息的理想状态。
【修炼法门:从准备到应用的十二重秘诀】
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将整个修炼过程细致地划分为十二个环节,环环相扣,从身心准备、气息调整、核心咽气,到气的运行、炼化、应用乃至生活调护,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的完整体系。
第一阶段:净化与准备
修炼的开端,并非直接进入复杂的呼吸技巧,而是强调身心的净化与准备,即 “进取诀” 与 “转气诀”。
“进取诀”详述了修炼前的准备工作。首先是对环境的要求,须选择高爽、干燥、洁净的场所,远离污秽与喧嚣。古人常焚香,不仅是为了营造庄重的氛围,更是为了以清净之气涤荡周围的浊气。其次是对身体姿态的准备,床铺宜软不宜硬,以能久坐为佳;枕头的高度以与后背平齐为宜,约三厘米高,这有助于在卧姿中保持脊柱的自然平直,利于气机顺畅。修炼的时间选择亦有深意,半夜之后阳气初生,或清晨睡醒时平旦之气充盈,或日常空腹之时,都是进行修炼的良机。
具体的准备动作包括:先向外吐出腹中浊气数口,以排空废气;然后闭目,上下牙齿相叩三十六次,此为“叩齿”,旨在坚固牙齿、引气上行、醒脑清神。接着是按摩面部,依次按摩眼角、鼻梁、耳朵及整个面部,这不仅能促进面部气血流通,也是一种温和的导引,使心神安宁下来。随后,用舌头在口腔内外搅动,以激发唾液,即“津液”,待满口后分三次缓缓咽下。津液在道家养生中被誉为“金津玉液”,是极为宝贵的内生精华,咽津能滋润五脏、灌溉丹田。完成这些后,身心放松,摒除杂念,专心调息。
在这一阶段,提到了“握固”的动作,即双手握拳,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。握固被认为能收摄心神、增强肌表卫护能力,防止外邪侵袭。但对于初学者,由于气脉尚未通畅,强行握固可能导致身体紧张,反而不利于放松。因此,建议在修炼三至六个月,感到气机较为通畅、手心有温热感时,再行握固之法。
在正式服气之前,还需进行“转气诀”的修炼。这是为了确保体内的宿食已经消化,浊气得以排除,为接纳清新的内元气创造一个洁净的内在环境。其方法是:仰卧在床上,闭目握固,将双掌放置在胸前乳房之间,然后屈膝抬腿,使膝盖靠近胸部,同时背部和臀部向上拱起,与之配合。接着闭住呼吸,用意念鼓动气海(下丹田)中的气,使其在腹内自行旋转,然后伴随着“呵”的口型,将这股旋转的气缓缓呼出。如此重复九至十八次。这个过程好比一个轮子在体内旋转,将沉淀的浊气搅动起来,并通过呼气排出体外,从而“淘清”内府。
第二阶段:核心的服气与咽气
完成了身心的净化与准备,便进入了整个法诀的核心环节:调气与咽气,即 “调气诀” 与 “咽气诀”。
“调气诀”明确了呼吸的分工原则:“鼻为天门,口为地户”。鼻子应用来吸入清气,口应用来呼出浊气。这一原则符合人体的自然生理结构,也是顺应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。吐纳之时,必须遵循“细、慢、匀”的原则,气息的出入要若有若无,连自己的耳朵都听不到声音,这表明呼吸已经进入了非常精微、深沉的状态。呼吸的次数可以五、七、九次为一组,关键在于让气息变得平和安顺。每次调息完毕,若口中有津液,也应随之咽下。
“咽气诀”是服食内气的关键所在。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本为一体,相互感应。通过特定的吐纳,可以引动体内的元气。当吸气之后,气海中的元气会受到牵引,自下而上,抵达喉部。在吐气将尽未尽,气息达到一个顶点时,要立刻闭住嘴巴,将这股上涌的内气,连同口中的津液,仿佛吞咽食物一样,“汩汩”有声地分作数次咽下。古籍中描述为“分二十四节咽下”,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,意在强调吞咽过程的缓慢、细致与意念的专注。
在吞咽的瞬间,意念至关重要。必须用意识引导这股被吞咽的气与津,使其沿着身体的中线迅速下沉,回归到气海(下丹田)。为了辅助这一过程,特别是对于气机尚不通畅的初学者,可以用手掌在胸腹部自上而下地轻轻按摩,如同帮助食物下咽一般,引导气的沉降。一旦上中二焦的气脉贯通,这种手部辅助的动作便可省去。单纯地吞咽内气,称为“云行”,象征着天气的下降;连同津液一同咽下,则称为“雨施”,象征着雨露的滋润。云行雨施,共同构成了对身体内部的灌溉与滋养。
第三阶段:气的运行与炼化
将元气吞咽回丹田之后,并非大功告成,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运行和炼化它,使其真正为身体所用。这便是 “行气诀” 、 “炼气诀” 与 “委气诀” 的内容。
“行气诀”是以意念主动引导气的运行。通常在连续吞咽三口内气之后,使其暂存于下丹田,然后开始以意引气。修炼者需要发挥想象力,观想有两条白色的气流,从下丹田出发,沿着脊柱两侧(即膀胱经的路线)平行上行,穿过背部,抵达头顶的“上丹田”(即泥丸宫)。随后,这股气流再从头顶弥散开来,如瀑布般流经毛发、面部、头项、双臂直至手指末端。然后气流继续下行,进入胸腔,灌注“中丹田”(心宫),滋养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。之后,气流再次下行,回归“下丹田”,并继续向下,经过大腿、膝盖、小腿、脚踝,最终抵达脚底的“涌泉穴”。
在观想正气运行的同时,还要想象全身的浊气、瘀血等负面能量,在这股强大正气的冲刷和推动下,从手指尖和脚趾尖被排出体外。这个过程被称为“散气”。行气诀是一种主动的、有为的功法,通过强大的意念引导,强制性地打通经络,涤荡邪秽,实现全身气机的周流。修炼此法时,应保持腹中适当的空虚感,无论坐姿或卧姿,只要感到腹空,就可以行咽气、行气之法。
与“行气诀”的主动引导形成对比,“炼气诀”与“委气诀”则强调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。
“炼气诀”多在卧床时修炼。身体仰卧,双掌平伸,先用手指梳理头部数次,因为头部是诸阳之会,梳头有助于通达阳气。然后,依前法调气、咽气。咽气之后,便开始缓缓地闭气,即停止呼吸。在闭气的过程中,最关键的是要排除一切杂念,完全放松,不去主动引导气的走向,而是“任气息自由自在运行于全身”。让气自己去寻找身体中最需要它的地方,去修复损伤、补充亏虚。修炼者要做的,是尽力延长闭气的时间,直到感觉无法再坚持时,才缓缓吸气。如果在闭气中途感到心胸憋闷不适,则应随时将气吐出,待气息平复后再继续。如此反复,以十遍为度。若修炼过程中感到神思昏沉想睡,则应暂停,以免出现偏差。
“委气诀”则将这种“任气所之”的理念,扩展到行、住、坐、卧等一切日常活动中。只要感到身体平和、心神安适,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修炼。核心在于,在内心世界中创造一种“虚寂”的氛围,达到“无神无识,寂寂沉沉,使心同太空”的境界。在这种极度宁静的状态下,自然地调息、闭气。此法特别强调“须任气,不得与意相争”,即彻底放弃意念的主导,让气机自然发动。当功夫日深,修炼者会感觉到气息仿佛能从全身的毛孔中渗透出去,呼吸变得极为微弱,即使吐气,也只是原来呼吸量的十分之一二。这种状态下,身体的能量交换更多地依赖于一种更精微的方式,而非口鼻的大口呼吸。
第四阶段:气的应用与调治
当能够熟练地存蓄和炼化内元气后,便可以将其应用于更具体的方面,如自我疗愈和帮助他人,这体现在 “闭气诀” 、 “布气诀” 、 “六气诀” 和 “调气液诀” 之中。
“闭气诀”是一种运用内气进行自我治疗的方法。在半夜睡醒或白日安静独处时,依照前述的服气法门,使全身气机通畅。在调气、咽气之后,开始闭气。关键在于,要将意念专注在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病痛的部位,即“念所苦之处,闭气想注,以意攻之”。想象所吞咽和存蓄的元气,如同一股强大的能量流,集中冲击和灌注这个病灶区域。一直闭气到无法再坚持的程度,然后缓缓吐气。吐气后可再次咽气,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攻治。如果中途感到气促憋闷,可以暂停,平缓调息,待气顺后再继续。通常攻治二三十次乃至五六十次,以病灶部位微微汗出为度。即使在白天工作期间,只要条件允许,也可以随时随地,用纯粹的意念去“攻”那个不适之处。古籍中充满信心地记述,若病在头面手足等表浅部位,只要坚持攻之,无有不愈者。
“布气诀”则是将自身修炼得来的气,发放出去为他人调理身体的方法。这需要施術者具备相当的功力。首先,需要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,判断求治者的病症属于哪个脏腑。然后,将五脏与五行方位相对应:肝属木,对应东方;心属火,对应南方;脾属土,对应中央;肺属金,对应西方;肾属水,对应北方。让求治者面向其病灶脏腑所对应的方位站立(例如,肝病者面朝东方),并使其静心息虑。施術者则站其身后,意念中采集相应方位的天地精华之气,与自己体内的元气相混合,然后通过意念和手势,将这股混合的能量“布”入求治者的身体,直达其病灶所在。施術结束后,再嘱咐求治者自行依照服气法咽下几口气,以固存这股外来的能量。
“六气诀”是一种通过默念特定字音来调理脏腑的音疗法。这六个字音分别是:嘘、呵、呬、吹、呼、嘻。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:嘘属肝,呵属心,呼属脾,呬属肺,吹属肾,而嘻对应三焦。当某个脏腑出现不适时,就在呼气时,用意念默念相应的字音,但不必发出声音。例如,肺主皮毛开窍于鼻,若有呼吸系统或皮肤方面的问题,可用“呬”字诀;心开窍于舌,若有口舌生疮、心火上炎等问题,可行“呵”字诀;脾主运化,若脘腹胀满、消化不良,可行“呼”字诀;肾主藏精,腰为肾之府,若有腰部或生殖系统问题,可行“吹”字诀;肝开窍于目,若眼睛不适,可行“嘘”字诀;三焦是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,若气机不畅、水液代谢失常,可行“嘻”字诀。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因此,“呵”字诀在六气诀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。
“调气液诀”是“六气诀”的具体应用,专门用于调治口中津液的异常。例如,有些中老年人常常感到口干舌燥、口苦咽痛,这是内热的表现。此时,可运用“呵”字诀来清心火。在咽气、闭气之后,大张其口,连续做“呵”气的动作十至二十次,然后鸣天鼓(用手掌捂住耳朵,用手指敲击后脑),再用舌头搅动口中新生的津液并咽下。如此反复,直至口中津液充盈、清凉甘甜。反之,如果感到口中津液过多且清稀、呵气过度后心内有空虚之感,则属于虚寒之象,此时应用“吹”字诀。吹气属肾水,有温补之效,可以平衡呵气太过所致的虚寒。
第五阶段:日常生活的调护
修炼并非一时一地之事,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的整体调护,其中饮食至关重要,这便是 “食饮调护诀”。服气之人,肠胃中相对虚净,对食物的反应也更为敏感。因此,饮食调护是巩固修炼成果、避免干扰气机的重要保障。每日清晨,宜食清淡的米粥或胡麻粥,既能补益脾胃,又能滋养津液。饮食的量也要有所控制,以七分饱为宜,过饱则气机壅滞,不利于炼气。每次用餐完毕,最好张口呵出几口口中的“食毒之气”,以减轻脾胃的负担。对于食物的选择,要格外注意避免生冷、酸滑、粘腻、陈旧坚硬以及腐败难消化的东西。同时,对于辣椒、生姜等刺激性强烈的食物,以及会消耗气的萝卜等,也应适当节制。这种饮食观,旨在保持身体内部的洁净与平和,使之成为一个适宜元气存蓄和运行的良好载体。
《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》不仅仅是一系列身体技术的汇编,它是一条通往生命内在、探索自我疗愈潜能的道路。它以“元气”为核心,构建了一套从净化、存蓄、运行、炼化到应用的完整生命能源管理体系。其每一个步骤,从简单的叩齿、按摩,到复杂的咽气、行气,都蕴含着对身心规律的深刻洞察。它教导人们,生命真正的滋养,最终要向内寻求。通过调和呼吸,可以调和情绪;通过净化身体,可以净化心灵;通过存蓄元气,可以守护生命的根本。在快节奏、高消耗的现代社会中,这份来自唐代的古老智慧,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回归宁静、重塑活力、实现身心和谐的宝贵途径,其价值历久弥新,值得每一位珍视生命健康的人去深入修炼和体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央企配资流程详解最简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