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航局解释紧急禁带无3C充电宝,如何保护消费者需要答案
坦白说,这事儿真让人糟心。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,28日起就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的充电宝上飞机,两天时间就要执行,很多旅客根本来不及反应。网上到处都是成筐充电宝在机场被拦下的照片,看着就让人心疼。
说实话,民航局这个决定我能理解。今年以来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确实多发,罗马仕和安克这些头部企业都召回了超百万台充电宝,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小事了。飞行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,这个没人会反对。
消费者为啥这么愤怒
但问题是,消费者的损失谁来承担?机场安检区堆叠成小山的充电宝,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旅客的糟心出行体验。花几百块钱买的充电宝,用得好好的,突然就不能带了,只能扔掉,换谁都会觉得憋屈。
更让人生气的是,二手平台上出现了大批标榜"机场拦截"的充电宝,15到30元超低价售卖。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消费者,你们扔掉的东西被人捡走卖钱了吗?心里能不堵得慌吗?
说到底,这次风波的根源在于整个充电宝行业之前太乱了。3C认证新规实行还不到一年,现在被拦的充电宝很多都是商家之前合法销售的产品,按正常使用周期来说,根本还没到该淘汰的时候。
民航局的解释够不够
7月2日民航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说,机场将设置旅客充电宝自弃、暂存区域以及寄递服务。听起来不错,但具体怎么操作?费用谁承担?这些都没说清楚。
他们还说会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统一销毁或报废处理,确保流向可追溯。这个承诺很重要,至少能防止被扣的充电宝重新流入市场。但对于消费者的直接损失,还是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。
最关键的是,即使有了3C认证,充电宝就真的安全了吗?7月1日西安一所高校图书馆里,学生的罗马仕充电宝在没使用的情况下突然自燃,而这个充电宝并不在之前的召回型号里。这让人不得不怀疑,换了有3C标识的充电宝,安全隐患就真的能消除吗?
谁该为这场混乱买单
说白了,这次的问题根本不应该让消费者全盘承担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,说明监管部门早就发现了问题。那为什么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过渡期?为什么要让老百姓为行业的混乱买单?
从长远来看,规范充电宝市场当然是好事,但执行方式真的可以更人性化一些。比如设置一个月的缓冲期,让消费者有时间准备;比如协调厂家推出置换方案,减少消费者损失;比如在机场提供更便宜的寄递服务,而不是让大家直接扔掉。
服务意识还得跟上
民航局说机场会为旅客自弃、暂存提供清晰指引和便利操作,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旅客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些选项。信息传达不到位,服务跟不上,最后还是消费者倒霉。
机场方面也应该主动一些,比如在安检处明显位置张贴寄递服务信息,提供临时充电设备,甚至可以考虑设置充电宝租赁点。这些细节服务做好了,消费者的抱怨自然会少很多。
更重要的是,相关部门之间要形成联动。这不是民航局一家的事情,市场监管、消费者保护、邮政等部门都应该参与进来,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。
安全和人性化可以兼顾
没人会反对保障飞行安全,但安全措施的实施方式可以更温和一些。现在的做法有点像"一刀切",虽然见效快,但也确实给消费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。
如果能提前几个月发布预告,给消费者充足的准备时间;如果能协调厂家推出优惠置换方案;如果能在机场提供更多便民服务,这场风波或许不会闹得这么大。
最终,公共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安全、更便利,而不是让大家在安全和便利之间做艰难的选择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真正听到消费者的声音,拿出更加人性化的解决方案。毕竟,善待消费者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现在新规已经实施了,木已成舟,但如何让类似的政策更加平稳落地,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护好消费者权益,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。
央企配资流程详解最简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